江南体育平台高会武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,按说毕业后要到教育系统工作。毕业那年,神木县广电局到学校招编辑,学校推荐了高会武和另外一位同学。快要报到的时候,听说神东矿区正在筹建电视台,也要招采编人员。1987年上大学之前,他就对矿区开发建设的情况有所了解,他的一些高中同学的亲戚在矿区工作,老是讲起矿区的事儿,感觉那个地方确实是一片方兴未艾的开发热土,而且是国家项目,工资福利也挺好,所以在得知矿区电视台招工作人员的消息时,他就动心了。后来经过自荐、推荐,1991年8月,高会武被矿区电视台录取了。
矿区电视台是1989年成立的,当时以转播节目为主,叫华能精煤矿区电视差转台,是为了解决矿区人看电视的需要而建立的,105米高的电视发射塔是当时矿区最高的地标。最早接收转播的是中央一套、二套,还有山西电视台的节目。
到了1990年,为了开展舆论宣传工作,矿区电视台开始自办节目。到1991年,节目采编已经初具雏形。当时矿区新闻每周出一期,每周三播出,节目的时长不固定,有时候是十来分钟,有时候是二十多分钟。
高会武是学中文的,在采访组里最早干文字工作,但是他对摄像特别喜好。台里摄像机很少,一个组就一台,基本上是谁资格老谁扛摄像机。当时设备全是进口的,包括后期编辑系统,设备的标注全是英文。为了尽快熟悉这些设备,他每天带着英汉字典对照着看,弄清楚那些接口的意思。摄像机当时最好的一台是索尼M7,还有一个6800的背包(录像机),两件加起来有30多斤重。播出节目用的字幕机是中华学习机,字块是单线条的,也没有现在所谓的衬底、字体、颜色的变化,就一个宋体字,连接在电视播出的放像机上,到播出的时候插播上去,很简陋的一套播出系统。后来新闻节目每周增加到两期,周三、周五播出,采编人员也增加了。
矿区电视台业务关系先后隶属于华能精煤公司工程部、政治部,是集团的单位,但是人员薪资这一块是由矿区通讯处代管,直到1996年才独立。当时采编人员不光承担着神府东胜矿区的宣传任务,还承担着包神铁路、神朔铁路、华能精煤公司在矿区重点单位和项目的采访任务,采访覆盖面很广,记者的足迹走得也比较远,高会武早期基本上黄骅港、朔黄铁路、神朔铁路、包神铁路、电厂都去采访过。
1992年,建立了内蒙古电视台驻神东记者站,所以当时在内蒙古电视台的报道数量很多,通过内蒙古电视台上送中央电视台发的新闻也很多。1996年大柳塔煤矿投产时,中央电视台、省级电视台都没有派记者来,开工剪彩的新闻是他和张振声拍摄编辑制作的,这条消息在当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播了头条,当时感觉是一个很大的事。新闻播出时,华能精煤公司董事长肖寒同志正在矿区,跟大家一起在伍佰座二楼专门观看了这条新闻的电视录像,都很高兴。大柳塔煤矿开工的消息在《人民日报》也是头版头条刊发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二天早上头条播出。一个矿的投产,三个中央级媒体发了头条,这说明大柳塔煤矿的地位很重要,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煤矿的摇篮,它从一出生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很了不起。
矿区早期的宣传阵地比较少,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说也单一,地方广播电视也覆盖不到矿区,所以看矿区转播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。当时矿区电视台的节目转播覆盖面很广,信号可以覆盖到孙家岔乡、府谷的大昌汗镇,矿区新闻的收视率也就很高。
作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,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支持下,矿区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,特别是在外宣方面,早期在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、内蒙古电视台发布了大量稿件,还建立了两个电视台驻矿区的记者站,把矿区早期场景,及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、积淀的先进典型经验向外界做了全面展示,树立了矿区良好的发展形象。记得有一年在内蒙古电视台全年播出新闻近100条,差不多3天一条。
一开始矿区电视台就十来个人,条件很简陋,演播室只有20来平方米,前后期一套编辑设备,几个组抢着用,编不出来片子,晚上经常加班。后来上级加大了设备投入和更新力度,只要市场上出现了新的装备,上级就积极支持采购。当时最新面世的摄像机,比如索尼 327、537、637,这些省(区)一级电视台才有的装备,矿区电视台也配备了。他记得第一台字幕机叫新奥特NC4000,后来又升级到NC8000。当时一台字幕机是20多万元,这么多钱能买两台桑塔纳轿车。上级积极支持,装备的更新换代还是比较快的。
办公地点最早是在上湾山上,建了一个小型的演播室。也没有什么化妆间,办公室是七八个人挤一个大房子,宿舍和办公室集中在一起的,没有单独的宿舍楼,跟现在的办公、生活条件实在是没法比。
1998年两公司合并以后,在神华矿区电视台、神府公司有线电视台、东胜公司《东煤通讯》的基础上,组建成立神东新闻中心,隶属神东煤炭公司党委直接管理。新的办公楼起来了,电脑也配备了,制播系统也逐步向非线性转变,台里面建立了小的局域网、制作网。
2004年,考虑到有线电视整体联网的要求,新闻中心才整体搬到了现在北区购物中心对面的办公大楼。实际上这座大楼原来不是给新闻中心设计的,文体用途多一点,所以,他们在二楼、三楼看到一些健身房就是当时设计跳舞训练用的。现在,公司在新闻宣传硬件改善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,在科技大厦有了新的办公区,技术区域设计了400平方米、100平方米、60平方米三个演播室,条件大大改善了。
从员工队伍方面来说,由早期的十来个人,到1998年成立新闻中心时的30多个人,后来又招录了一些大学生,还招了几名研究生,从员工子女、家属中招录了一批人。到了2016年,新闻中心人力资源这一块的匹配度就很高了,各方面人才都有了。他们也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,着重培养了一批采访、编辑、技术和制播专业人才。机构方面,1998年新闻中心刚成立时,只有电视新闻部、报纸编辑部、办公室和技术部4个部门,后来实行采编分离,推行扁平化管理,对采编部门进行了结构性改革,把原来的大采编结构改为3个编辑部、3个采访部门。
1998年两公司合并的时候,东煤公司有一个《东煤通讯》,神府公司有个《神府通讯》,都是资料性质的,就是公文类的一个东西。《东煤通讯》已经有报纸的雏形了。1998年神府、东胜两公司合并以后,创办了神东的第一份报纸《神东煤炭报》。
2001年创办神东信息网,网站一开始是信息中心创办的,后来才交给新闻中心。网站是新兴媒体,起初好多员工对网站并没有什么概念,大家只是会上网。网站刚出现的时候,就像微信刚出现时QQ看不起微信一样,大家感觉网站没用。而且电视人,包括报纸的采编人员,看不起网站,什么是网站啊,电视叫台,报纸叫社,为啥叫站?经过互联网黄金十年的发展,网站逐步成为主流媒体。习惯了浏览网页之后,大家感觉报纸落后了,电视也落后了。
作为新闻媒体人,要不断学习新东西,不断接受新事物。为啥融媒体发展这么快?要推动媒体融合,要由“新”到“融”的概念,新闻中心在新媒体上搞了“十微两端”,有的人不理解,问客户端搞那么多干啥。建立客户端是摆脱别人制约的一个方向,包括《一点资讯》《天天快报》,现在热门的APP,就是为了打破微信公众平台的垄断,做这个新闻,做这个信息的推广,让大家接受。在座谈会上有的同志提出“十微两端”有点儿多,要那么多干啥?这说明这些同志连分众化的概念都没有,大家对分众化都不理解,不知道你不占领这个区域,别人就占领了,就不是你的了。所以这一块包括设立了核算中心、矿业服务、总医院等微信公众号,还有文学类平台的微信公众号。
所以说,只要是对的事情,就要坚持往下做,错了,咱们就回来重走,但是必须往前走,往前走是必然的。不往前突破,你不往前走,你对新媒体形态不掌握不了解,肯定是要落后的。新闻中心也一样。从整个神东来说,舆论阵地很重要,神东每年在新闻宣传阵地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,就要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,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,不断适应新的媒体样态,始终探索往前走。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,不仅要走在全集团的前列,走到行业的前列,还要力争走到全国企业的前列,这就是成功,只有这样才能立得住脚。
在新闻中心高会武最早是当编辑,后来当记者,还管过广告。他的任职履历是:担任过电视新闻部的副主任、主任,当过分管电视的副总编辑,担任过分管采编业务的副主任和主持工作的副主任,后来担任新闻中心主任、党总支书记。他对新闻中心的各个行当,基本上都经历过。近30年,有几次采访经历让他终生难忘。
上世纪90年代,神朔铁路、朔黄铁路正处于建设时期,有一次发大水,包神、神朔、朔黄铁路受灾很严重。当时集团组织有关部门搞受灾原因调查,他也参与了。他们连续采访了40多天,沿着铁路线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往过走。采访结束做了一个片子叫《质量警醒录》,这个片子在全集团的工程大会上播放过。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“质量的达摩克利斯剑高高悬着”,一个感叹号结束了这个专题片。
1996年,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放大柳塔煤矿投产的片子,是他们自己拍的,他们通过内蒙古电视台上送中央电视台。内蒙古电视台的编辑叫陈秀英。央视播出时,字幕署名陈秀英、高会武、张振声时,把姓氏都去掉了,应该署“秀英 会武 振声”,结果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误认为这是两个人,写成了“秀英会、武振声”,把他的名字分为两半。中央台编辑以为那是蒙语名,以为秀英会是个蒙古族的名字。
矿区电视台最早没有专业特技台,不像现在一样,用非线性编辑很简单把片头做了,过去特技台跟线性编连接在一起,得倒三四次才能制作出来。只能靠台子的手动设计画面的出法、走向、路径,加一版字幕,加两版字幕,加三版字幕效果,信号衰减很厉害。他跟安俊茂为了制作神东新闻改版的片头,一晚上睡不了觉,折腾过来折腾过去,带子倒过来倒过去,才能形成最后版的片头。神东新闻的老片头,都是他俩折腾出来的。早期的背景板,他们自己设计,灯光、摄像机那都是自己调。
高会武回忆道,记得拍摄朔黄铁路和黄骅港工程开工仪式时,去的那天正赶上大雾天气,汽车走了一晚上,雾大的根本看不到路。我们两个人就一左一右把头伸出车窗外,看着公路中间的白线和路边的指示线,指挥司机往前开。就这样一路惊险赶到河北沧州,已是凌晨4点多了。6点多又出发往黄骅港口的开工典礼现场赶。
国际采煤技能大赛在矿区举办的时候,宣传氛围很浓厚,新闻中心创造了不少“第一次”。在当时中心主任贾连书的带领下,大家出版了英文报纸、播出了英语电视新闻,这都是全新的尝试和突破。早期的台长王平、梁云亮,中心的历任主任,贺玉斌、李海水、贺生忠,每个人都对矿区电视台、新闻中心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,也有许多开创性的“第一次”。可以说,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,一批又一批新闻工作者的付出,才有了矿区新闻事业发展的今天。
2016年的元月份,神华集团党组副书记韩建国来大柳塔矿调研的时候,提出神东要对自己的党建历程认真地做个总结。后来这项工作主要由新闻中心来承担,高会武是主要组织者之一。
编纂工作一开始,关于神东是编党史还是党建史,大家的意见是不统一的。因为地方上有中国在某地的历史,有些同志提出来,神东的历程也就30多年,编党史是编不了的。另外编纂大纲写出来之后,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。在这本书编纂过程中,到底是用八章的大纲,七章的大纲,还是用六章的大纲,分歧很大,一直没有定下来,直到最后阶段才确定为六章大纲。
党建史编纂是公司党委全力推动的一项工作,公司主要领导亲自过问,先后有三位分管领导,张子荣、张永智、刘勇三位同志亲自参与指导。他们作为具体实施者,确实也做了一些工作。公司抽调了矿区有一定理论经验、文字功底,并且熟悉矿区开发建设的同志参与了这本书的编纂。他们还吸收了地方史志办的同志参与编纂,所以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在章节摆布上,从坚持党的领导,加强党的建设,在党领导下矿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,神东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等几方面来谋篇布局。后来事实证明,这样谋篇布局也是符合2016年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上,总体的把握还是不错的。33万字的篇幅,也是国有企业首部党建史,应该说开了一个先河。
由于史料不充分,他们在梳理矿区党的建设、思想政治工作、精神文明建设、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脉络时,感觉难度很大。集团党组要求必须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出版,编纂时间非常紧,大家加班加点,投入紧张的编审校对工作,特别是进入终审阶段和三审三校阶段后,编纂工作更是辛苦。好多同志在北京办事处,每天都干到凌晨四五点。匆匆地休息一会儿,吃点早餐,又开始投入工作了。那种劲头也确实体现了神东人的一种精神。从他本人来说,参与组织这次编纂工作,感觉非常荣幸,这是高会武人生经历中一次难得的收获。
最近,他们正在编辑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——神府东胜矿区开发建设者口述史》,全书37万字,是在采访45位老同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的一部史书。如果说神东党建史是宏观地、线条式地对矿区党的建设进行的总结提炼,那么这部口述史就是对神府矿区开发建设过程的微观表达、具体展示。口述史通过老同志的讲述,回顾了矿区开发建设的艰辛历程,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,反映了神东矿区的红色传承、精神传承、创新传承。
神东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完成了一部16集的电视系列专题片《神东之路》。北京飞天艺术公司组成主创团队,公司好多同志参与了不同的工作。高会武是撰稿人,也是策划人之一,亲身经历了策划、撰稿、拍摄、制作的过程。《神东之路》是以影像志的形式,对神东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展示。《神东之路》《神华集团党建史(神东篇)》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——神府东胜矿区开发建设者口述史》这三个系列作品,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神东精神文化图谱,全方位、立体式地再现了矿区开发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,艰苦奋斗、开拓务实、争创一流的创业和发展历程。
2018年,新闻中心启动了“三个100”工程,就是采访“100个神东肖像”“100个神东故事”“100个神东才艺展示”。用100个人物的图谱,建立100个神东人物肖像,讲述100个神东故事,展示100个矿工才艺。在此基础上,下一步他们要建立神东的影像档案库,建立神东的文化展厅和神东博物馆。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是一种即时性宣传,同时还要开展抢救性采访,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影像再现和保留,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份珍贵的影像档案,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使命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,把这块工作做扎实,形成一个丰富的神东人的精神档案、文化档案,也是一份新闻人的贡献。他觉得,新闻中心除了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外,还要打造文化平台、传播平台、学习平台,这样的新闻工作才更有意义。
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大课题,过去一直讲要形成大宣传格局,主要是两个方面:对内要把媒体做活,让媒体始终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,就是要传播大家想看的东西,这是一个关键。内宣的对象是高会武矿区的职工群众,如果媒体形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,同时你的传播性又不吸引人,那举旗帜、聚民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,你的使命和担当就没有了,你的使命和任务就实现不了。所以在对内宣传方面,一定要把媒体的样态保持下来,把媒体的亲和力建立起来。
对外宣传要抓重点,为什么说要抓重点呢?现在是“漫山遍野、大水漫灌”,这种外宣格局要打破。首要注重平台传播,不是简单地做内容传播工作,要把平台传播出去。比方说“图说神东”“神东之声”“神东视频”APP,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,吸引更多社会公众来关注,这样才能争得话语权。如果外宣上仅仅是关注每天发了多少条稿子,那根本引不起多少关注。他们与新华社云平台搞了上湾煤矿8.8米大采高直播,点击量达到180多万次。但这180万次点击的传播效果,在新华社1亿多的客户群面,到底占多少比重?高会武表示,外宣工作创新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。如果还满足于区域化传播的概念,没有大众化传播的概念,没有行业化传播的概念,那么新闻传播的前景并不看好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,媒体传播平台一定要走出去,外宣要走出去,这不是简单的发多少条稿子的概念。
2019年,国资委跟“抖音”签订了战略合作以后,不少央企已进入了“抖音”序列。地方上,西安做得特别火,西安交警拍的东西都是在“抖音”传播的,不用电视,不用卫视了,用“抖音”传播,传播的速度瞬间可以超过10万、20万次的点击量,上百万次的点击也很多。“抖音”这个短视频平台大家都在用,那么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?抖音短视频在央企里面能占到什么位置?“抖音”不可能达到“摔碗”的效果,也不可能达到“洪崖洞”的效果。通过努力,“抖音”能在央企二级企业里排进前十名,那就很了不得了。还有网红塑造效果究竟怎么样?所以说,在新媒体打造方面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还要加倍努力。
从内宣的增强吸引力、加大亲和力,到外宣的重点突破、实施走出去战略,这是企业媒体人面临的一项新课题。如果还满足于现在已取得的成绩,电视节目也在出,报纸也在出,网站也在发布,就会落后于时代,落后于这个行业。
一个打造新媒体学习平台的任务,他们建立了“神东学习”微信公众号,但是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理念。在党建学习平台的构建上,要让公司全体员通过APP、手机客户端,就可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政策、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,从而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的便捷化,也可以通过积分设置,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探索、去研究。
高会武认为,在打造学习平台的同时,还要做好服务平台。只有深度介入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,深度介入文化传承和文化载体建设,新闻中心的作用才会越来越重要,新闻宣传工作才会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。
作为一个经历过世界级煤田开发建设的媒体人,高会武无比自豪,作为一个见证了两亿吨级煤田崛起的媒体人,他无比骄傲。在新时代,作为一名企业媒体人一定要有一种使命感、责任感,主动担当,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!(当地供稿 神东煤炭集团)
反食品浪费要立法了,今后“下馆子”要注意啥?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,聚焦食品消费、销售环节反浪费、促节约、严管控…【详细】
中国同舟共济战“疫”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。面对前所未见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中国率先报告、率先出征,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,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、总体战、阻击战…【详细】